[編者按]
迎接黨的二十大,培根鑄魂育新人。在第38個教師節到來之際,教育處、宣傳中心特別推出喜迎黨的二十大“初心 使命 時代”專題報道 “講述我的育人故事”專欄,由我院一線教師講述他們勇擔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使命,愛崗敬業、無私奉獻、以德立教、教書育人的生動故事,在平凡中彰顯佑安教師隊伍素養和情懷。今天推出第4期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”,講述人為藥學教研室張長平老師。
我既是藥師又是教師,有幸成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,也實現了我兒時成為一名老師的夢想。深知光榮與責任同行,絲毫不敢懈怠,盡力做好每一次課前的準備,斟酌每一句話的嚴謹性,上課時才敢毫無保留地將所學傳授給學生。
理論聯系實際,情景式教學
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;作為老師,傳播知識是首要任務。我所教授的《藥物治療學》并不是護理專業學生的主課,因此激發學習興趣,增加課堂效果尤其重要。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“消炎藥”“抗生素”的理解,觀察身邊人發生的不良反應,有代入感的開場吸引學生的思路并引領他們深入探討;此外,通過分享實際工作中的案例,使理論更生動,具有畫面感,學生更好理解。俗話說:“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”,為了課堂上的每一分鐘,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常有的事,觀摩相關課程來發現自己課程設計的不足,卡好每一個知識點的輸出,重視每一份反饋,已是教學工作中的日常。
鼓勵提問,科學論證
授人以漁,教會學生自己分析判斷的思維遠比告知結果更重要;尤其作為擔負強國責任的這一代年輕人,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才能讓我們的國家走得更遠更科學。刻板的說教已不適合現代的年輕大學生,他們有思想敢質疑,迸發各種奇思妙想;因此我特別歡迎學生提出問題,用專業和耐心去論證,抓重點看細節,抽絲剝繭最終解決問題,傳播合理用藥的理念。
小問題,大道理
當然作為老師,我們除了要會“教書”,還要懂得“育人”;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,培養可貴的品質,鼓勵和關愛學生。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,理論授課由面授轉變為線上。《藥品不良反應》的課上完后給學生留了思考題,收齊作業后發現有一位同學的思路與出題初衷關聯不大,擔心她上課沒有聽明白,跟教育處老師了解該同學疫情期間的學習狀況后,主動聯系了這名學生。電話接通后,我自報家門,學生的聲音中有一絲的慌亂夾雜著驚愕,她說她沒想到老師會一道作業題主動聯系,我笑著說,我人品不錯,你沒當騷擾電話直接掛斷;學生放下戒備后,我們探討了課上的內容,她果真有她自己的理解,下課后并沒找我問清楚,我鼓勵她說完自己所有的想法,然后在關鍵點提出我的疑問,引導她課后找資料再印證;同時,我也告訴她,將來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,迅速準確的判斷來源于我們扎實的專業,醫務人員的愛心和細心同樣關系著病人治療的成敗。之后這位學生發來信息,沒想到我因為“小問題”主動找她,并不是批評教育,很溫暖;也是從這件事深刻體會到醫務人員責任的重大,不敢也不應該放過每一個“小問題”,希望工作以后能成為老師這樣的人。看到這樣的感悟,作為老師的我真的很欣慰!身體力行勝于一切說教!是啊,我們沒有“試錯”的機會,有時候我們可能就因為忽視了“小問題”而失去或耽誤了病人的救治機會。學業精進又有責任感才是當代大學生該有的樣子!
源于熱愛,所以在教育的田野上努力奔跑;深知教書育人任重而道遠,所以全力以赴。希望用廣博的知識、豐富的經驗和對學生內心深處的真愛,在教育工作的路上繼續前行!
講述人:張長平,藥學教研室教學秘書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,藥理學碩士。